
公务员遴选作为干部跨层级流动的重要通道,承载着优化队伍结构、激发基层活力的重要使命,其核心价值在于“选贤任能”,让愿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。可现实中,一些单位在内部审批环节以“岗位无人接替”拖延审批,让干部错失报名窗口期;有的用“模糊评分”限制报考,使符合条件者卡在审核关。这种让“审批”异化为“审弊”的做法,成了阻碍干部流动、阻隔干部发展的“隐形门槛”,堵住了基层干部的“遴选路”,不仅挫伤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,更制约了干部队伍的整体效能提升,与“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”的时代要求背道而驰。
“隐形门槛”的存在,本质是权力边界的失序与治理理念的偏差。有的单位将干部视为“部门私产”,把审批当作“控制手段”,以“岗位关键、工作离不开”之名行“留才自用”之实;有的将“程序合规”异化为“自由裁量”,用“评分高低”“表现优劣”等模糊标准设卡,看似“按规矩办”,实则“按需筛选”;还有的以“培养中”“尚不成熟”等主观评价阻挠报考,以“重视人才”异化为“画地为牢”。这些“明放暗不放”的操作看似各有缘由,实则都背离了遴选制度“畅通流动、选优配强”的设计初衷,折射出的是部分单位和个别领导干部“管人”的惯性思维,用局部用人需求遮蔽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全局视野。
破除遴选“隐形门槛”,既要从理念转变上破题,又要从制度执行上刚性约束。要锚定“审批为谁”的核心定位,推动干部选育管用理念迭代升级,引导各单位破除本位主义与部门利益壁垒,深刻认识到支持干部报考遴选,是对干部成长的尊重,更是为队伍输送人才的责任,摒弃留才等于堵路的错误认知。要破解“评分模糊”的裁量难题,建立健全科学统一的审批评价体系,推行干部日常表现全程纪实管理,将“日常工作实绩”“重点任务贡献”“群众口碑评价”等易主观化的软指标,转化为“年度考核等次占比”“重大任务参与时长”“群众满意度测评分数”等可量化、可核查的硬标准,通过“标准公开、过程透明、结果可溯”的操作,把审批依据晒在阳光下,让每一项评价都有据可依,让每一道流程都经得起干部监督、历史检验。要强化“监督问责”的震慑力度,设立遴选审批专项监督热线与线上举报平台,完善审批结果公示公开机制,建立报考干部异议申诉、结果复核渠道,构建“群众监督+组织核查+干部反馈”的立体监督体系,以制度“硬约束”消除人为“软阻力”。
公务员遴选的“通道”,一头连着基层干部“干事有奔头”的热切期盼,一头系着干部队伍“优化结构、激发活力”的发展未来。唯有以清晰的权责划分、透明的审核标准、刚性的监督问责,彻底拆除审批环节的“隐形门槛”,才能让“玻璃门”真正变为“阳关道”,让每一名符合条件的干部都能公平参与、从容报考,进而激活干部队伍“一池春水”,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杨根强
编辑:
国新网许可证编号: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[2002]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
Copyright 2000-2025 by www.xiancity.cn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