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新疆哈密戈壁滩上,历经半个多世纪的“为人民服务”巨幅地标,在民间自发行动与官方主动作为的联动中重焕光彩。这场跨越千里的修复行动,不仅是对一处物理地标的修缮,更彰显了党建引领在守护精神根脉、凝聚治理合力中的核心作用,为新时代组织工作提供了深刻启示。
党建引领是精神传承的“定盘星”,让初心使命有了具象载体。“为人民服务”的戈壁地标之所以能跨越半个多世纪引发共鸣,核心在于党建引领让抽象的精神理念有了可触摸、可感知的实体依托。上世纪60年代,空军战士以军人的忠诚与担当,在荒漠中镌刻地标,本质上是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刻进大地。从党组织快速响应到多部门联动保护,正是党建引领的生动实践。陆遥修复地标让“为人民服务”不再是停留在文件中的口号,而是成为鲜活的教材。这种以党建为引领的传承方式,既守住了精神根脉,更让初心使命在具象载体的滋养中,深深融入党员干部的思想与行动,成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。
党员带头是凝聚合力的“主心骨”,让治理实践有了先锋力量。在地标修复的过程中,无论是自发组织修复的民间行动中“朋友带朋友”的参与,还是当地官方及时响应,落实普查追责工作,这都离不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。组织工作强调建强党员队伍、发挥党员作用,而这场修复行动正是党员带头担当的生动写照。党员既是精神地标守护的先行者,也是联系群众、联动各方的桥梁纽带。这就要求我们组织工作要始终聚焦党员队伍建设,通过强化理论武装,搭建实践平台,引导党员在精神传承、基层治理等工作中亮身份、作表率,让党员成为凝聚群众力量、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“主心骨”,以“关键少数”带动“绝大多数”,形成同心同向的治理合力。
党建赋能是长效守护的“压舱石”,让精神传承有了制度保障。一时修复易,长久守护难。哈密当地党组织将地标纳入文化普查、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,从“应急修复”转向“制度守护”,彰显了组织工作的长效思维。新时代组织工作既要善于激活精神地标蕴含的红色资源,更要着力构建长效保护机制。把地标保护纳入基层党建工作清单,明确责任主体与考核标准,把地标作为主题党日、党性教育的重要阵地,让“为人民服务”的精神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。通过健全“党组织带头、群众参与、多方协同”的保护体系,让精神地标摆脱“修复-受损”的循环,成为永续初心的精神高地。
精神地标无言,初心使命有声。修复“为人民服务”地标,本质上是修复党的精神根脉。新时代组织工作当以党建为魂、以制度为基、以党员为要,让每一处精神地标都成为初心传承的载体、凝聚民心的纽带,让“为人民服务”的理念在党建引领下始终闪耀时代光芒。
巨泰尧
编辑:
国新网许可证编号: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[2002]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
Copyright 2000-2025 by www.xiancity.cn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