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

 
           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更是干部成长的“淬火炉”。然而现实中,少数基层干部怀揣“临时心态”履职,将基层视作“镀金跳板”而非“奋斗沃土”,把岗位当作“过渡驿站”而非“责任高地”。这种“过客思维”不仅会弱化政策落地成效,更会侵蚀群众对党的信任,亟需找准症结、靶向施治。
“临时心态”的滋生,是主客观因素交织的产物。主观上,部分干部对基层价值认知跑偏,把下基层等同于“熬资历、攒履历”,缺乏“一锤接着一锤敲”的定力与韧劲。面对征地拆迁、矛盾调解等“硬骨头”,便萌生“等调动、盼脱身”的念头,将“鱼水情深”异化为“用时靠前、难时退缩”的“蛙水关系”。客观上,基层任务繁杂、压力集中,一些形式主义的检查考核、文山会海的无谓内耗,让干部陷入“疲于应付”的困境,难沉下心干实事;加之部分地区待遇保障不足、成长路径模糊,更让干部“扎根基层”的底气显得单薄。
破除“临时心态”,首要在筑牢思想根基、校准价值航标。基层工作的价值,从不在“光鲜履历”的“镀金”里,而在群众脸上的笑纹中、心坎的认可里。焦裕禄扎根兰考,以“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”的气概治沙治碱;黄文秀俯身山区,用青春热血浇灌脱贫希望,他们的事迹深刻昭示:每一次走访入户听民意、每一次直面矛盾破难题、每一次推动政策落地见效,都是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夯基垒台。要通过典型引领、一线实训,让干部真正明白“墩苗”不是“镀金”,基层经历不容“混日子”,唯有褪去“骄娇”二气,主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、同扛一份责任,才能在服务群众中实现人生价值。
优化干事生态,是驱散“临时心态”的关键一招。当干部被频繁报表、重复迎检裹挟,自然难生“长久扎根”之心。必须持续向形式主义“亮剑”,坚决把干部从无谓事务中解放出来,让他们有更多时间精力深入田间地头、社区楼栋,聚焦群众急难愁盼。更要树立“以实绩论英雄”的用人导向,将考核“探头”对准一线,把晋升“通道”向实干者敞开,让默默奉献的“老黄牛”、敢闯敢试的“实干家”不吃亏、有奔头,让“有为者有位、吃苦者吃香”成为基层鲜明导向。同时,要健全待遇保障与人文关怀机制,切实解决干部住房、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,让干部既能“安身”基层,更能“安心”干事。
干部的“心态”,终究要靠干事的“状态”来检验。基层工作没有“临时任务”,每一项职责都连着民生冷暖;群众的期待没有“过渡期”,每一次回应都关乎执政根基。唯有破除“临时”思想、筑牢“扎根”信念,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、“事事落实到位”的执行力,在基层沃土上深耕细作,方能不负时代、不负人民。
田硕娜
编辑: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国新网许可证编号: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[2002]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
Copyright 2000-2025 by www.xiancity.cn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