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时尚展会、前沿科技、便利交通,大城市繁花似锦迷人眼,依山傍水、清新自然、亲邻常聚——小城镇‘慢节奏’的生活方式也让人留念……”想投身家乡发展又不舍大城市的繁华,这正是无数“小镇青年”面临进退维谷的成长困境。青年人才是县域发展的源头活水,这场“青年争夺战”县域要锻长补短,以“生态筑基、政策护航、产业兴城、文化铸魂”四重密码,构建“青年与县域双向奔赴”的新生态,让“慢节奏”的“小镇青年”也能突破成长困境。
破解青年成长困境,县域要在绿水青山间搭建梦想舞台。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。吸引青年,生态环境是基础。“推窗见绿、出门见景”的生态优势,既是宜居标签也可以是发展引擎。“大矿坑”被改造为“咖啡+露营+旅游”多业态融合的“蓝宝石”、茶文化衍生出“茶艺空间、茶铺书局、非遗工坊”、美丽乡村宅前屋后变“周末经济”休闲打卡地……“天宽了,水蓝了,文化活了,人也多了”创业青年都称赞道。一件件鲜活的范本体现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这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共生的真实写照。县域要发挥生态禀赋优势、深挖山水空间载体,活化文旅业态创新,促进产业发展与山水空间相结合,用“旧环境”“老房子”催生出创意“新业态”,将“生态+文化+产业”融合下的“绿水青山”转化为青年创业的“返乡动力”、居住的“诗意栖居”、发展的“潜力舞台”。
破解青年成长困境,县域要以真招良策解决后顾之忧。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。留住“小镇青年”,政策扶持是关键。“补助低”“保障少”“岗位不匹配”,这是部分青年不能到县域“大胆干”的主要原因。县域首先要摸清本地竞争力缺失、吸引力不强的痛点,精准施策,从创业扶持、门槛和平台,岗位数量、类型及匹配度优化人才政策条例,以生态优势打底、政策优势为保障,用好“政企校”合作平台、春秋季招聘市场,抢抓时间机遇广纳贤才,为“小镇青年”干事创业“保驾护航”。“工作有了,还要住得好、住的久”县域要让青年放心干,创新人才保障住房新模式,通过“租住免费、购房优惠、家人同享”方式,让一线青年实现“住有所居、居有所伴、伴有所依”,全程跟踪服务青年人才的生活保障问题,扩大工作与生活的双向平衡优势。构建“资金到位+住房保障+服务精准”的全链条保障体系,将政策红利转化为青年扎根的信心,以“润物细无声”的长期陪伴,培育青年对“他乡即故乡”的情感归属。
破解青年成长困境,县域要以“多位发展”拓宽成长空间。少年当有凌云志,万里长空竞风流。发展“小镇青年”,产业振兴是动力。县域不仅要在山水间、政策中护好航,更要努力提供与“一线”城市媲美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,满足青年多样化的成长需求。以产带人,以产兴城,县域要“抢位发展”代表新质生产力如“6G、低空经济、氢能等”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,吸引高精尖人才。要立足资源禀赋,“错位发展”特色产业集群,吸引一线技术型人才,破解“低度就业”困局。紧扣产业发展需求,区域抱团开展“青年夜校、持证培训”等“家门口的技能课堂”,培育一线工作者从“体力型”向“技能型”跃迁,避免陷入“低端同质化”陷阱。依靠产业吸引不同层次、类型的青年,为青年提供“小城大舞台”的成长空间和上限,在县域中找到内生动力,在岗位上提升“成长上限”,在古韵中孵化“乡愁经济”。
破解青年成长困境,县域要以精神共富滋养青春根系。腹有诗书气自华,心无尘俗韵自高。培育“小镇青年”,文化传承是大计。“快节奏”的当下,新时代青年还需要“慢下来”修身养性,注重精神家园的构建,县域在这方面有底蕴、有优势、有做法。“篝火夜话”“山水文创”“非遗研学”“乡村体验”……层出不穷独属于县域的新业态新模式让“小镇青年”感受烟火气的同时,通过技艺学习、文化传承和兴趣交流实现自我价值,补足精神之钙。在强化文化底蕴、发展山水特色的同时,还需以党建引领文化阵地建设、社群活动开展、青年价值实现,打造“有温度、有质感、有共鸣”的“青年文化圈”。以“文化赋能+价值认同”双轮驱动,构建“线下空间+线上社群”融合阵地,让青年在参与基层治理、文化体验、公益服务中实现精神成长,唯有让“诗与远方”触手可及,让“自我实现”扎根乡土,才能真正破解“县域留人难留魂”的深层困境,真正实现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的理想愿景。(黎锐聪)
编辑:
国新网许可证编号: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[2002]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
Copyright 2000-2025 by www.xiancity.cn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