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颗御杏,成就一条产业链,带富一方百姓。近年来,礼泉县烟霞镇山底村利用自然资源禀赋,因地制宜发展精品御杏种植,打造集观光农业、生态农业、采摘体验、民俗文化、农家餐饮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旅游发展新业态。
“民亦劳止,汔可小康。惠此中国,以绥四方。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赋予第一书记的使命考卷,而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“源头活水”,更是检验第一书记担当作为的“试金石”。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,第一书记唯有把准产业脉搏、厚植为民情怀、坚守务实作风,才能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出产业兴、乡村美、农民富的时代新篇。
把准“安民之要”,以“俯身问需”找准产业方向。“知屋漏者在宇下,知政失者在草野。”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富民兴村,第一书记要当好群众的“贴心人”,就必须把调研作为谋事之基。脚下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。一方面,要沉下心来“望闻问切”:走进田间地头“望”产业现状,倾听群众心声“闻”发展诉求,询问乡贤智者“问”经验思路,剖析资源禀赋“切”优势短板。另一方面,要跳出“就村论村”的局限,在县域经济版图中找准定位。 产业选择容不得半点“拍脑袋”决策,第一书记必须秉持“群众需要什么,我们就发展什么”的理念,既要避免盲目跟风上项目,也要防止脱离实际造“盆景”。唯有让产业规划与群众意愿同频共振,才能让“规划图”变成“实景图”。
永葆“实干之心”,以“闯关破阵”激活产业动能。“大道至简,实干为要。”产业发展从来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,第一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“急先锋”,就必须有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的魄力。在贵州某深度贫困村,第一书记面对石漠化严重、产业基础薄弱的困境,带领群众硬生生在石缝里“抠”出万亩茶园。从改良土壤到引进茶苗,从搭建加工厂房到开拓销售渠道,他用三年时间让昔日的“穷山沟”变成了“茶绿洲”,人均年收入突破1.5万元。这种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实干精神,正是产业振兴的动力源泉。这些实践证明,只有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定式,善于运用新技术、新模式、新业态,才能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坚守“清廉之本”,以“一身正气”护航产业行稳。“公生明,廉生威。”产业发展涉及资金、项目、资源等诸多要素,第一书记要当好群众利益的“守护者”,就必须系紧廉洁“安全带”。在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中,个别干部因挪用产业扶持资金、违规干预项目招标等问题受到严肃查处,这些案例警示我们:产业发展到哪里,监督就必须跟进到哪里。第一书记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,让产业项目在“阳光”下运行,从项目决策、资金使用到收益分配,都要做到公开透明、有账可查。“不私,则天下为公。”江苏某村第一书记在引进产业项目时,面对企业送来的“好处费”严词拒绝,并立下“三不”规矩:不接受吃请、不插手工程、不私占利益。他带领村“两委”班子建立产业发展监督小组,定期向村民公示财务收支情况,用清正廉洁的形象赢得了群众信任,也让产业项目得以顺利推进。事实证明,只有坚守底线、不越红线,才能让产业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于民。
“路虽远,行则将至;事虽难,做则必成。”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,第一书记既是“指挥员”,更是“战斗员”。唯有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在产业发展中摸爬滚打、真抓实干,才能让乡村真正走上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康庄大道,用奋斗的汗水浇灌出乡村振兴的璀璨之花。
朱芳
编辑:
国新网许可证编号: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[2002]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
Copyright 2000-2025 by www.xiancity.cn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