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8日,中央和国家机关召开了一次重要的警示教育大会,旨在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,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和廉洁自律精神。自2024年中央和国家机关警示教育大会召开以来,已有多家部门通过典型案例通报、专题学习、实地教育等形式,将“以案为鉴、以案促改”的理念深植党员干部心中,为筑牢“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”的体制机制注入强劲动力。
警示教育的关键在于用真实案例直击灵魂。中央和国家机关通过点名道姓通报违纪违法案例,让党员干部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局中人”。例如,驻工业和信息化部纪检监察组在查办李东案时,分阶段、分对象开展针对性警示教育,最终促使7名干部主动交代问题,充分彰显了“惩处一个、教育一片”的震慑力。类似成效在许多地区和单位亦有体现,多人主动投案的现象表明,典型案例的警示作用正在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自我革新动力。
警示教育若流于形式,则难以触及灵魂。过去,一些单位存在“千篇一律”的弊病,导致参与者“看戏心态”盛行,甚至出现“会后酒杯一端,一切照旧”的荒诞现象。对此,中央和国家机关强调“精准化”教育,从“大水漫灌”到“精准滴灌”,针对“一把手”、年轻干部、重点领域人员等不同群体,定制教育内容;通过旁听庭审、沉浸式教育基地、新媒体短视频家属参与廉政教育等多元形式,增强代入感与感染力;打破“三五年一次”的突击模式,将警示教育融入日常监督与组织生活,确保警钟长鸣。
警示教育的效果离不开反腐败高压态势的支撑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指出,只有坚持“无禁区、全覆盖、零容忍”,才能让违纪违法者深感“对抗没有出路”,从而形成主动投案的常态。警示教育需与制度监督协同发力,深入挖掘案例背后的理想信念动摇、权力失控等深层原因,为党员干部提供“清醒针”;通过以案促改,推动完善制度漏洞;发挥家庭助廉作用,如河北饶阳县邀请干部家属参与廉政教育,构建“八小时外”的监督防线。
警示教育并非一劳永逸的“特效药”,而是一场与人性弱点的持久战。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实践表明,唯有坚持政治性、针对性、创新性“三性统一”,以“时时勤拂拭”的韧劲筑牢防线,将教育成果转化为“如临如履之心”与“守纪遵规之行”,才能真正实现“查处一案、警示一片、治理一域”的综合效应。未来,需继续深耕细作,让警示教育成为党员干部成长路上的“清醒剂”与“指南针”,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不竭动力。(冯琛)
编辑:
免责声明:西安网网络推广频道刊发此推广信息仅为提供信息交流服务,扩大网络传播面积,提升阅读量,传播正能量,该推广信息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西安网观点,如涉及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与本网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。
国新网许可证编号: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[2002]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
Copyright 2000-2025 by www.xiancity.cn all rights reserved